帮助孩子扩大心理舒适区 给孩子健康幸福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30201172734

       一间卧室,一部手机,是很多孩子有形的心理舒适区的最后领地。玩手机,不出门,黑白颠倒,他们有的是未成年的孩子,还有已经成年但不结婚不工作。很多家长为孩子这样的状况而苦恼,工作不安心,生活不开心。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当孩子的心理舒适区逐渐变小的时候,往往可以从他们有形的生活空间里观察到,比如在班里看大多数人都不顺眼,人际关系紧张敏感,不太喜欢社交,不愿意与人合作,和家长心理沟通减少,行为互动减少,反锁卧室等,甚至吃饭的时候父母把饭端到门前都懒得出来吃,而这些行为中,伴随着沉迷游戏的发展过程,最终,有的孩子有形的心理舒适区,只有一间卧室,一部手机,黑白颠倒,父母碰不着说不得。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这是他们最后的能够舒适快乐的地方,不容侵犯。

微信图片_20230201172746

      遇到这样的孩子,如果你像放电影一样地回放他们的成长历程,其实,心理学工作者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他们慢慢变化的轨迹和过程,但是作为家长,往往难以在孩子的变化轨迹和过程中发现什么,因为这个变化过程,家长身在其中,这就是“当局者迷”。而有些能够反省自我的家长,往往同样能够发现其中的变化过程。

      显性的是他们在社会或者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家长会认为跟孩子直接相关的: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家庭虐待、同学欺凌、重要考试的失败等等。

      隐性的是那些看起来与孩子问题无关的年长日久的家庭关系的心理侵蚀。家长会认为跟孩子没有直接关系的:夫妻经常争吵打骂,小家庭与大家族矛盾重重,家庭成员怨天尤人抱怨不断,原应是家庭主导力量的家长自身能量低下、家长对孩子经常批评否定缺乏鼓励、家长长时间的自我执着且没有遵循孩子发展规律地对孩子各种拔高的要求等等。

      这些显性的和隐性的影响,会对不同的孩子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心理现象的影响,如抑郁、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等,甚至有的已经成年的青年人,已经失去了对婚姻和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无法正常走进婚姻或走上工作岗位。

      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其实不完全只是看手机玩游戏,也有其他各种社会功能的损害,而在他们的行为表现上,喜欢网络玩手机和网络游戏只是颇被社会关注的行为表现。而其行为表象背后的,是他们在上述的显性和隐性的那些消极影响下寻求自我平衡、以待修复的一种心理或精神状态。

微信图片_20230201172902

    社会上呈现这些状态的孩子其实很多,行为表现早期各有不同,往往被家长忽视,甚至家长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和承认孩子的心理上已经出现了他们认为的“疾病”,其实,大多孩子早期并不是“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失衡或者有了一些心理创伤,需要外界的专业帮助而已,很多孩子的真正的“心理疾病”,大多是家长缺乏相应的常识或者是不愿意接受而慢慢地拖延而变化而来的。

       这些孩子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大多会呈现心理舒适区的逐渐减小。

      我们很多人都看过蜗牛,很多人还曾经斗过蜗牛玩,你会发现,你一碰它的触角,它就会收回一点,如果用较强的刺激,它就会慢慢地蜷缩进壳子里。

蜗牛之所以这样,这里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外因:是对它有伤害的刺激在发生。因为你同样可以发现,在细雨蒙蒙的时候,雨水打在它们身上,它们悠然自得地劳作着,并没有蜷缩而躲起来。

      一个是内因:它们承受刺激的能力差别。比如你用同样的刺激给予不同的蜗牛,它们表现是不一样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管控,以增强他们内在和外在的能力。

      扩大孩子的心理舒适区,可以通过发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突破他们的思维框架以及增强他们对变化的适应等方式来完成。

      在每年正析思维训练营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都要以特殊的方式经过一条路线,当他们回头看一些较大的障碍的地方的时候,有的孩子就会大喊起来,因为他看到了自己逾越了自己认为无法逾越的障碍。

微信图片_20230201172902

其实,心理舒适区,会随着自己打破自己的心理限制而拓展。

      从预防的角度,从为孩子未来真正健康发展的角度,我们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拓展孩子的心理舒适区呢?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首先,它是一种心理模式;

其次,它是一种心理状态。

      就从上边的首先和其次这句话里,我们家长其实就可以发展出若干的心理教育方式。我们下边给予部分建议,供大家思考和参考。

一.生活实践。这里体现的是思维的推理和逻辑分析等生存能力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遇到困难的孩子的家长会说,他们小的时候怎么怎么样,都没有问题,现代的孩子哪来得这么多问题之类的言辞。

      其实,这个背后隐藏着很多没有被家长纳入评估范围内的,但又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简单举个例子,西红柿炒鸡蛋,这个是很简单的一道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他虽然没有炒过这道菜,但是吃完之后可以倒推这道菜的做法并可以做出来,这里就是逻辑思维的问题,至于炒得怎么样,存在着分析、把握等问题。那么?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他们被按在了学习学习再学习道路上行走。他们大多数人已经不具有做这些家务活的时间和空间。

      曾经,很多成年人因早期家庭以及社会的条件问题,不得不面对这些看起来只是家务活的问题,实质上却是生存能力的问题。当一个孩子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难以得到锻炼,那么,他们学得的知识又怎么在他们生活困难的时候发挥真正的作用呢?这里不接受抬杠,有的人会说,我一辈子没有做过家务活,不也好好的吗?注意,生存能力和生活实践不只是西红柿炒鸡蛋,而现代的孩子学习时间的紧凑性,他们丧失的也不只是西红柿炒鸡蛋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230201172746

二、家庭温馨。这里体现的是种子和种子能长成什么的问题。

      很多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往往会呈现出家庭早期问题的影子或正在甚至一直持续的家庭负性影响。我们想想蜗牛的触角,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通过触角探索世界的时候,家庭成员不断的使用负面的,消极的方式刺激他们(父母的本意和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情绪和行为往往至少有一个是错的),他们就慢慢地缩小了他们探索的范围,有的就是一部手机,一间卧室,甚至反锁卧室,因为外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安全的。

      家庭的消极方式,不只是否定批评,还有家庭成员的言语行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反对父母那些不好的方式,但是他们又深刻地记忆和内化了父母的那些不好的方式,家长日常的沟通方式、社会观念、待人态度、关系表现等等。这些消极的方式也许不是持续在家庭中存在的,也许是社会层面的其他因素导致了家长有所表现,但是,这就像孩子本来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肥沃的土地,不好的种子撒得多了,它们长出来之后就主宰了孩子的世界。

微信图片_20230201172902

 家庭是爱的土壤,是给孩子滋养的地方,他们有了家庭给予的不断输送爱的能量,他们遇到任何困难,都是有力量去战胜的,这里我们并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于家长,因为家长本身也是社会的一员,也是在社会中拼搏奋斗的,也许本身也是被处于困难中的一员。但是,依然需要我们家长自身去警觉,注意察觉。(注意:爱不是什么都给。)

      在成人的正析觉知“的一门私人静修课中,我经常和跟随的学员分享:“你在社会上所见所遇的人和事,均是你过去的念头的集合叠加产生的显相,过去影响当下,当下影响未来,注意察觉你每天产生的若干个念头,恶显恶,善显善,谁占主导在于你的内心正析觉知能力。”

      同样如此,孩子在家庭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知,会影响他们的念头是正还是负,直到他们现实生活中遇到某种困难。日常种下的那些种子,种子看似混乱地长在一起,但是他们却又在无形的世界里分类集合,直至某一方力量主宰着你的世界,令人痛苦不堪。

三、阅读经典。这里体现的是智慧和应对方式的问题。

      在生活中,你也许会发现,有些孩子就是容易和人斗争,而且容易敏感,并且这些孩子有的早期成绩都是很不错的,甚至到高三都是很好的,最后到高三中途落得了成绩直线下滑甚至休学辍学。面对这些孩子,很多家长觉得是非常的无语,无厘头,因为孩子在他们面前描述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甚至家长都非常的清楚孩子说的那些不好的同学,不好的老师等实际上都很好,是自己家孩子不好,但是在孩子的心理世界里,他们感知到的就是他们口中描述的那样。

微信图片_20230201174752微信图片_20230201174816

  问题的原因可能有若干可能性,但是,我们这里并不是探讨原因,而是应对。每个问题发生的时候,困住他们的,并非问题的本身,而是应对的方式,而这些应对方式是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是需要智慧的,而在文化学科里学习的知识性的部分,往往很难帮助他们。那些圣贤经典书籍中,内含大智慧,触及哲学,比普通的心理学知识更容易让人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思想境界的部分,读圣贤书,相当于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看那些小问题。

当一个孩子能够应对更多的学习、人际、生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慢慢就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活中的事情更加的驾轻就熟,就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学习、生活。他们的心理舒适区无形中就扩大了。

-THE END-

浏览量:0
收藏
创建时间:2024-05-22 11:27

全部展示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连云港心理治疗-连云港心理医生-正析心理咨询

联系人:值班咨询师

QQ:2085103660

电话:0518-81593168

手机:18052330168

邮编:222003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通灌北路87号国际商务大厦A座2607-2609室